管培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一百年来,我们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中国的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中国、亚洲以及世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积累了宝贵经验。今天我们齐聚中国西部美丽的天府之国——四川成都,以“亚洲教育的未来”为主题,共同探讨亚洲教育的问题,共同展望亚洲教育的未来,意义重大。在此,我谨代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
自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20年,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我们从“跟跑”到“并跑”,再到某些领域的“领跑”;从“上学难”到“有学上”,再到“上好学”,中国各族人民对教育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日益提升。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提出了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实现新发展格局和新的目标需要“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支撑。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了“十四五”时期和更长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总体要求。这不仅有利于中国的发展,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发展。在这里,我想就建设中国高质量教育体系,特别是高等教育体系谈几点认识,与大家分享。
一、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准确把握历史方位
我国“十三五规划”提出的教育目标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表述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一重大变化反映了教育理念的深化和教育发展更高的目标,也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地位和要素新的变化。
——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在变,从基础支撑作用趋向支撑引领并重。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之前我们经常讨论的是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的基础支撑作用,现在我们更要强调高等教育支撑引领作用并重,而且引领的分量要加大。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想迈向中高端可持续发展,最大的红利、最重要的牵引力就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要提供最为需要的人才供给和智力支撑。
——高等教育的体量规模在变,从大众化迈向普及化阶段。中国高等教育2002年进入大众化时期,毛入学率达到15%。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2020年达到54.4%。“十四五”规划期间有望达到或超过60%。由于接受高等教育日益成为普遍需要与可能,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是一个融合精英化、大众化优点,又超乎其上的新阶段,将形成一个更加大众化、更公平和更高质量的新形态。这意味着,高等教育的目标功能、组织形态、结构类型和文化理想等都会产生历史性变化。我们的任务就是很好地理解与应对这种变化。
——高等教育的结构类型在变,从相对单一结构向多元多样化办学转变,结构优化面临巨大空间。随着新一轮科技创新和第四次工业革命加速演进,以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催生了大量新知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随着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新的历史任务,高等教育结构调整面临重大挑战与机遇。高等教育要全面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必须适应产业分工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的技术结构和人才需求变化。要着力优化调整高等教育结构,调整高等教育的区域布局,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动高校分类管理、分类发展,从“金字塔”转向“五指山”,为产业提质转型、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高等教育的环境格局在变,适应新的发展格局高等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际竞争实质上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根本上是人才与教育的竞争。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核心是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关键是知识和人才。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新竞争,中国要进一步深化同世界各国的合作与交流,吸收世界各国的经验智慧,吸收传统文化精华,形成富有活力和特色的高等教育中国模式。
二、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准确把握发展方向
研究总结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展望未来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我们认为,新时代中国高质量教育体系至少应当具有以下八个基本特征。这些基本特征昭示着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发展方向。
——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以思想引领的教育体系。高质量教育体系最显着的本质特征,是以思想引领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任何国家的教育都有意识形态的属性,都有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这是教育的价值和责任。在学习世界先进办学治学经验的同时,要坚持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就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事业,坚守教育的公益性原则,使教育为提高人民身心健康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供可靠保证,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高质量教育体系是服务国家发展的创新体系。创新性人才和科技自立自强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支撑。教育要适应知识生产方式变革和国家战略需求,优化布局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层次类型结构,强化传统优势学科,发展国家战略急需学科,拓展新兴交叉融合学科。加强重大基础前沿和战略领域科教融合的前瞻布局。
——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协同育人的社会体系。立德树人是全社会的责任。学校责无旁贷,但不能孤军作战。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干扰教育的种种乱象指出,这些问题都属于社会性问题,不是教育部门单独可以解决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研究解决。全社会尊师重教,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题中应有之意,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
——高质量教育体系是高素质教师队伍支撑的育人体系。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育质量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素质。全社会尊崇教师,拥有一流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显着特征。要牢牢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个“立教之本”,鼓励优秀人才从教。要着力构建高水平教师教育体系,完善教师发展机制,提升教师师德水平和教书育人能力素质。
——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信息化支撑的全民终身学习体系。随着智能技术的加速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手段,而是教育整体变革的内生变量和重要动力。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适应人工智能时代教学范式的变革,发挥在线教育优势,打破时空界限,共享优质学习资源。打造“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型社会。
——高质量教育体系是面向世界的开放体系。面对全球化逆潮,我国要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顺应全球化时代人才、资源的国际性流动,加强国际教育交流合作。要处理好“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关系,引进、利用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吸引优秀人才,借鉴他山之石,保持和发扬本国教育的独特优势,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高质量教育体系是良法善治的制度体系。教育是一种最为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学术自由与教育秩序的并存关系,以及学校社会政府三方关系。教育的治理要坚持运用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要积极推进国家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与现代化。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学校外部要处理好政府与大学、大学与社会、校院、校企、校校关系,深入推进高等教育领域的“放、管、服”改革,该放的放到位、该管的管到位、该服务的服务到位。形成政府依法治教、学校依法治校、教师依法执教的良法善治、高效运行的体系。
三、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充分重视发展路径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路径和策略选择十分重要。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坚持“内涵发展的道路”。内涵发展意味着,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遵循贯彻创新、协调、友好、开放、共享等新发展理念。习近平总书记讲得非常精辟,“规模扩张并不意味着质量和效益增长,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优化和增强人才智力供给的规模、水平与层次。“高质量教育体系”要更加强调质量水平,而不是数量规模;更加强调内涵发展,而不是外延扩张;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服务国家社会能力进一步提升。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坚持系统治理的路径。总书记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教育体系是一个整体开放的系统,不能画地为牢、各自为政、自我封闭;教育改革需要顶层设计,总体规划、一体化推进,分阶段实施,上下游相互支持。当前要特别注重发挥教育评价改革的“牛鼻子”作用。要以辩证思维破除“五唯”难题,坚持欲破先立、破中有立、破立结合。要以国家、社会和人民需要为导向,建立高校科研创新评价机制。探索科学有效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加快完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健全国家、省级和学校三级评估体系。倡导综合运用发展性评价、个性化评价等多种评价手段,健全完善综合评价。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要坚持文化创新的理念。高等教育承担着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高等教育的治理根本上说也是文化治理。要建设与高质量教育体系相适应的社会文化、学校组织文化。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心相通的深层基础是文化。亚洲各国山水相连、人文相亲,有着相似的历史境遇、相同的梦想追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共同朝着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高质量教育体系是高度开放的教育体系,要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注重文化交流与创新,加强亚洲教育的治理合作。我们要携起手来,共同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合作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积极引导亚洲青年争当亚洲文明交流的传承者、亚洲共同发展的践行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者;我们要携起手来,不断提升亚洲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破解制约合作交流的障碍,达成民心相通,筑牢亚洲各国共同发展的思想基础、文化基础和情感基础,并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思想智慧。
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也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中国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的教育事业不仅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而且要为世界发展承担责任。“远亲不如近邻。”我们相信,只要大家认准目标、锲而不舍,共商高等教育发展大计,共建互利共赢的亚洲高等教育合作共同体,共享高等教育交流合作丰硕成果,就一定能够共创亚洲教育新未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新贡献。
文章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网站2021年9月18日,详情请点击https://www.cahe.edu.cn/site/content/14484.html